一、祁连山菌物“一区两馆五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在甘肃祁连山国际级自然保护区寺大隆自然保护站和天祝古城保护站分别建成面积2000公顷的祁连山菌物保育研究基地各1处,开展珍稀野生食用菌和药用菌保育研究;设立祁连山菌物标本馆,分展示馆、保藏馆和研究室三部分,保藏馆系统地收集、鉴定、归类、保藏祁连山菌物标本;设立祁连山菌物文化馆,系统收集中国菌物科技著作和菌物文化作品,整理、修复、保藏中国菌物科技和菌物文化作品;祁连山食药用菌五库的建设,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标准建设菌物菌种库、菌物活体组织库、菌物基因库和功效成分库,菌种库主要收集保藏食用菌栽培品种、地方品种,活体组织库主要收集野生近缘种、亚种、变种及可分离的祁连山大型真菌野生菌株、活体材料,基因库主要收集DNA、基因质粒等基因材料,功效成分库主要收集菌物活性成分,从分子、细胞、组织等多水平保藏保护食药用菌材料及信息,为菌物分类研究、食用菌驯化栽培、食药用菌活性成分等研究提供条件;祁连山菌物信息库建设,将祁连山菌物物种的文本、图片、影音资料按照生物信息、环境信息、科学研究信息、商业信息等进行分类收集、存储、分析、查询、交流和展示,为科研、教学、生产、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二、祁连山菌物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研究
菌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生物体及其残体乃至许多特殊生境中或基质上,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建立、演替、稳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建设菌物野外监测站,开展不同生境菌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菌物与植物以及动物的相互作用,菌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菌物的分布规律及区系特征,菌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和修复技术等研究,为区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菌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和修复技术研究
利用丛枝菌根与宿主植物共生关系,分析丛枝菌根对宿主植物生长的影响,接种菌根对宿主植物根际微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矿区退化土壤的改良效应,为应用丛枝菌根真菌修复矿区植被,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菌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和修复技术研究,为祁连山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四、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保护研究
重点以冬虫夏草、松茸、姬松茸、荷叶离褶伞、黄绿卷毛菇、双孢蘑菇、祁连蘑菇、中国四孢蘑菇、红菇、牛肝菌等重要野生食用菌的自然生境和物种资源为保护对象。制定规范化保护抚育规程,为祁连山菌物的分类管理提供依据。采集菌物物种多样性信息、群落特征信息和生物量信息,以及对菌物有直接和显著影响的环境信息,研究菌物与动物、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菌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野生菌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